2004年8月19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浙江法制报精彩推荐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吴兴社区“法律门诊所”红火
本报记者 曹志男 陈立波

  “老项,这事你得帮我看看怎么办?”前天下午,湖州市吴兴区月河街道浮星桥社区居民老李,一脸茫然地走进了社区这家只在双休日营业的门诊所。让记者感到奇怪的是,小小的诊室里没有一件医疗器械,而“医生”项敏明的“诊病”桌上摆放的是一本本法律法规书籍。原来,这家奇特的“门诊所”是社区居委会在去年9月27日成立的“双休日法律门诊所”。
  项敏明请老李坐下后,仔细地看起了他的“病历卡”:老李在社区租下了三间店面房开饭馆,正想开业时,房东却拉掉了他的水电,并且在他的店门前贴了一张要他还3000元钱的纸条。老李被房东的举动弄得“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跑去一问才知道,原先把房子租给他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房东,那个“二房东”却欠了真正的房东3000元钱。
  “首先是您自己太不小心了。”项敏明了解完情况后便开始为老李治“病”。他告诉老李,既然房东不清楚他和转租人之间的转租协议,因此,按《合同法》的有关条例,他们之间的租房协议属于无效合同,房东完全有理由收回房子,而3000元的债务则和老李无关。“所以,您现在要做的是尽快找到那位转租人,并让社区调委会介入调解,请房东把水电先给通上。”老项对症下药的一番诊治,让老李的嘴角扬起了笑容。
  “我们的目标是让社区每一名居民懂法、知法和守法。”既是社区主任也是“法律门诊所”的赵维芳告诉记者,他们社区位于湖州市商业中心,新老小区交错的社区里,商业、民事纠纷比较多,而不少纠纷只要双方依法办事就不难解决,同时,社区里的困难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也相对较多,因此,法律两个字成了社区居民们迫切的需求。
  于是,社区专门成立了一间“双休日法律门诊所”,并邀请来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项敏明律师在双休日免费为社区居民们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加上我自己,现在‘诊所’里有两名工作人员。”赵维芳笑着说,不少社区居民“抱怨”门诊所开两天不够,因此,他们还特意印了有“门诊所”电话及“医生”手机的法律服务便民联系卡,挨家挨户地向居民们发放。
  去年11月份,社区的一名残疾人小王和父母因为房屋居住权闹起了矛盾。“父母要把自己的房子过户给为自己添了孙子的大儿子,小儿子小王认为,这套房子自己也有份,所以双方就吵了起来。”当时接了求助电话的赵维芳告诉记者,了解了大致情况后,她马上拿着和居住权等有关的法律书籍走进了小王家。“我将有关法律一条条地翻给两个老人看,同时,也让小王心平气和地和家里人商量。”当“家庭医生”赵维芳从小王家走出来时,这桩“家务事”已经圆满地解决了。
  “门诊室开张到现在已经接待了600多名‘病人’了。”翻着法律“病人”诊治记录本的赵维芳告诉记者,现在“双休日法律门诊所”是越来越忙,不少其他社区的居民都在休息日跑到“诊所”来咨询。为此,他们打算在以后多添几名“门诊医生”。
  “我们非常支持这样的‘门诊所’开张。”湖州市吴兴区委政法委副书记蒋国荣告诉记者,浮星桥社区创新建立的“双休日法律门诊所”,不仅为社区居民解决许多日常生活上碰到的法律问题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是社区依法解决矛盾纠纷、建设平安社区的好渠道。如果各地都能像浮星桥社区这样有创新,有作为,那么平安建设就能落到实处,繁花似锦。据了解,该区有关部门将全面推广浮星桥社区“双休日法律门诊所”的经验。